新闻中心 分类>>

jbo竞博“盐城能源”出战记

2024-12-09 18:54:46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依托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盐城在“四个、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坚持把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打造,深耕风光氢储一体化开发,不断强链补链延链,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产业“抢滩战”中拼下多项“领先”: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位居江苏省第一,建成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滩涂风光电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规模和开发规模实现“两个翻番”和“两个破千”历史性跨越,一座绿色能源之城正在黄海之滨迅速崛起。

  千里海疆,滩涂延绵,一座座风机的叶片随风旋转,将无尽的海风转化为清洁电能送达千家万户……自21世纪初我国风电产业起步伊始,盐城便以敏锐的洞察力,抢先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迈开风电产业布局与发展的步伐。

  2006年,国华投资20万千瓦国家风电特许权项目在东台启动建设。2009年,盐城在大丰规划建设风电产业园,引入金风科技等龙头企业在此扎根,风电装备产业集群由此发力聚势……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已达1583万千瓦,同比增长16.7%;1至10月新能源发电26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6%,占江苏省新能源发电量的24%,占盐城全社会用电量超六成。长期以来,新能源装机保持两位数增长,连续14年新能源累计并网规模、发电规模等主要指标位居全省首位。

  当前,新能源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杀出重围,除了沿海的资源禀赋外,盐城有何独到秘诀?答案就在强链补链延链中。

  “见势早、行动快,当其他沿海城市纷纷加快建设海上风电步伐时,盐城已经在做大产业规模基础上,把更多精力投入构建全产业链生态体系中。”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举例,目前,一台由机舱、叶轮、叶片和塔筒等组成的“大风车”,总共需要上万个零部件,其中大多数部件可在盐城找到供应商,一条3小时供应链已然形成。

  近年来,我市积极构建“研发设计—装备制造—资源开发—运维服务”的风电全产业链,已聚集包括整机制造、配套装备等41家规上企业,形成全国最大规模的海上风电产业集群,整机产能约占全国的40%。由链主企业领航,链上企业同频共振,产能不断得到释放,今年2月,盐城国能大丰H5#海上风电场单月发电量达8118万千瓦时,单月等效利用小时数近400小时,创下江苏区域最高纪录。

  在全球光伏行业单体规模最大的组件基地——通威太阳能科技盐城基地,全自动化生产线满负荷运转,高效光伏组件产品陆续下线。除了通威,盐城还集聚天合、阿特斯、协鑫、润阳、晶澳等光伏行业龙头企业,实现光伏电池片产能84.5GW/年、光伏组件产能120.4GW/年,综合产能位居全国城市第一位,去年产值超千亿元。此外,利用丰富的太阳能年辐射资源,我市还进一步形成独具沿海特色的以渔光互补、农光互补、产业园区分布式光伏为主的光伏开发新格局。

  “双碳”目标背景下,加快能源行业转型势在必行。作为新能源的重要分支,氢能源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为抢占风口,我市在深耕风电、光伏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绿电+”模式,加快布局氢能、储能等未来产业,全力打造长三角规模最大的综合能源基地。

  走进盐城氢能技术研发中心,一排排专业仪器间,科研人员正进行取样检测工作。该中心拥有高温电解制氢、常温电解制氢等实验室,提供从制取、储存到应用、检测的全链条服务。“我们研发了基于氢能的冷热电联供系统,可为社区医院、工业园区等提供绿色分布式能源。”该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其目标是打造国内一流的电解水制氢技术研发平台、氢能产品检验检测平台。

  上个月,在西伏河绿色低碳科创园内,一种以氢气为能源的公共自行车一经亮相便吸引无数目光。“只需10秒钟时间便可完成极速换氢,相较于传统锂电池电动车,氢能自行车电池寿命、续航里程更长,安全性更好,在环保节能方面的优势尤为明显。”据“氢出行”项目负责人介绍,园区还结合现有光伏发电玻璃幕墙,使用光伏发电制氢,打造我市首个融合光伏制氢、储氢和利用的氢能综合应用示范场景,真正实现零碳出行。

  如果说“氢出行”掀开我市氢能综合应用的序幕,那么随着国电投盐城吉电绿氢制储运加用一体化(一期)示范项目的开工,盐城将有望成为国内领先的氢能生产和储运中心,进一步推动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储能技术是新能源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配套基础设施。今年6月,全国规模最大、采用组串式储能系统的独立储能电站——三峡滨海储能电站在盐城全容量并网,成功吸纳并发出“第一度电”。这座超级“充电宝”的建成投运,每年可消纳约1.46亿度新能源发电量,标志着盐城在储能技术领域迈出坚实的一步。位于射阳港经开区的远景射阳储能电站仅用126天便实现全容量并网,效率高于同类型项目。并网运行后,最高可存储50万千瓦时电量,可满足夏季负荷高峰期5万个家庭一天的用电量。

  目前,我市8个151万千瓦新型储能电站已全部实现并网,规模约占全省30%,居全省首位,“源网荷储”协调互动新型电力系统正加速构建,为全省电力供应提供重要保障。

  盐城“十四五”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迈向两个“2000”蓝海: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装机容量达到2000万千瓦。这一振奋人心的目标,不仅彰显了我市全力竞逐新能源赛道的雄心壮志,更预示着未来将迎来更多创新可能,挖掘更多发展潜力。

  今年6月,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一期扩建工程实现机械完工,十座总罐容达250万立方米的LNG储罐整齐矗立在滨海港片区的海边,这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

  LNG外输前需要吸热升温,从液态变为气态,同时释放大量冷能,这些冷能也是一种绿色能源。依托“绿能港”的冷能资源,滨海港零碳产业园启动建设LNG冷能交换中心,配套年处理200万吨LNG冷能、规模为23MW/h的冷能供应装置,探索打造“绿电+冷能”产业链,并积极向冻干果蔬、冷水鱼养殖、冷链物流、冰雪旅游、海洋算力等领域拓展。项目承建方负责人感叹道:“将那些原本被忽视,甚至被看作是负担的LNG冷能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为链上企业提供便利和优质的绿色能源,这才是真正的双赢局面。”

  近年来,我市把建设零碳产业园作为一体推进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引领性、标志性工程,锚定能源清洁化、产业绿色化、管理智慧化、设施低碳化、认证国际化“五化”路径,为有绿电需求的企业提供绿色能源解决方案。

  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在全省率先形成绿电物理可溯源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应用场景;滨海港零碳产业园通过智慧管理平台的建设,提高企业能源数据的可追溯能力;射阳港零碳产业园成立全国首个园区级绿电绿证服务联合体,推动更多企业参与绿电交易……1至10月,盐城绿电交易达6.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8倍。

  此外,我市还开拓碳汇、碳交易、绿色金融等模式创新,开展直流电、可再生能源等技术探索,通过持续优化能源结构,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含绿量”,努力在世界新能源产业版图中嵌入更多“盐城坐标”。

搜索